如果把時間的車輪倒推三十年,你會發現那時國內幾乎不存在什么“環衛市場”,除了得改革開放風氣之先的廣東?。ㄖ饕性谏钲冢┯袔准噎h衛公司成功從政府手中承攬到環衛服務項目外,其他省市的環衛幾乎全部是政府親力親為。
一直到2000年前后,伴隨著“環衛體制改革”的春風吹遍大江南北,“環衛市場化”也從南到北、從東到西,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勢席卷全國,一批今日我們耳熟能詳的企業也在那時開始陸續登上舞臺,例如玉禾田(1997)、僑銀股份(2001)、北京環衛集團(2001)、重慶市環衛集團(2002)等。
有意思的是,2000年前后奠定的環衛市場化格局,至今依舊沒有發生太大變化。在北方和西部地區,環衛企業主要起源于政府所屬環衛作業隊伍改制,以北京環衛集團和重慶環衛集團為代表,特點是有政府支持,資產、資本實力雄厚,其起點之高,堪稱開局就是“王者”;在南方和東部地區,則是一眾民營環衛企業“野蠻生長”,可以以源自廣深的玉禾田和僑銀為代表,他們運營、管理機制靈活,挾改革開放之風不斷“開疆拓土”,幾乎是從零開始,一度成為國內資本市場上唯二的兩家純環衛上市公司。當然,剛剛,純環衛上市公司又多了來自安徽合肥的勁旅環境,但它同樣是來自南方地區的民營企業。
環衛市場化三十年,徹底改變了中國環衛行業的基本面貌,打破了完全由政府主導的“管干一體”模式,政府成為行業管理者和企業的“甲方”,而企業則作為政府的“乙方”具體進行環衛作業,同時受到政府的監督與管理,從政府收取服務費用。這看上去是一個很完美的策略,然而在實際操作過程中,卻也出現了很多問題。
首先是政府推行環衛市場化多少帶有“甩包袱”心態,一想減少投入,降低財政負擔;二想把一些難以解決的歷史遺留問題拋給企業,例如“老人”的人事問題、原環衛部門的土地和房屋產權問題等等。這就給接手環衛項目的環衛企業增添了很多預料不到的麻煩,原先估算會有盈余的項目,結果一做卻是賠錢,而每年的環衛項目經費又都是固定的,企業幾乎不可能去“開源”,那就只好“節流”,但這又會讓作業質量下降、容易引發勞資糾紛等問題,常招致甲方不滿,于是被頻頻罰款。令甲乙雙方關系不斷惡化……;
其次是環衛項目碎片化嚴重,地域色彩較為濃厚。本來可以整區推進的環衛項目,卻被劃分為數個、甚至數十個小項目,貌似是兼顧了蜂擁而至的眾多環衛公司,但實際卻是每個項目金額都不高,但再不高也須要成立一個項目公司獨立運作,各有一套管理和作業團隊,不同企業間協作不順暢,有時還互相推諉……,政府的整體成本直線上升,企業的“規模效應”亦無從談起。同時,環衛市場化過程中,本地企業在本地中標的概率明顯偏高,外來企業不管你是央企抑或上市公司,不管你實力多么雄厚,都不見得是本地企業的對手;
第三,環衛本質上是一個傳統行業,屬于勞動密集型產業,進入門檻低,除了比拼價格外屬實沒有什么更好的辦法。隨著環衛市場化的高速推進,大批新入局企業不惜以低價搶占市場,待拿到項目后再用“減員縮配”、降低機械化作業頻次、延長人工保潔工作時間、降低工資等手段保證企業盈利,這些操作直接降低了環衛作業質量,極易引發環衛工人停工討薪等事件,后者一旦發生,社會關注度又極高!不僅政府不滿意,社會意見也很大,結果初衷很美好的環衛市場化最后變成了“雙輸”;
第四,環衛作業有一個特點,那就是突發性事務比較多,例如某年恰好趕上“創城”,那么這一年的作業量肯定顯著高于常年。即使在日常,環衛也需要應付小到各種撒漏,大到防汛、除雪、抗疫等大量突發性事務。在政府包干管環衛時代,環衛作業隊伍都是體制內,基本可以做到“指到哪打到哪”,但市場化后不行了,企業要算賬,政府就會感覺“指揮不靈”,遠不如自己的隊伍容易帶!
于是,近年來,環衛行業出現了所謂的“逆市場化”趨勢。所謂“逆市場化”,并非是回到過去的政府“管干一體”模式,而是政府將自有的環衛作業隊伍整體打包組建為國有獨資環衛公司,相當多的環衛處、環衛局從此變身成為“環衛集團”。
對政府來說,這相當完美的解決了環衛市場化的種種“弊端”,但對于通過開拓市場求生存的眾多民營環衛公司來說,這似乎不是個好消息,再疊加上“本地企業的主場優勢”,“市場越來越難做了!”,就成為了不少人的共識。
那么國資環衛公司到底有多少?風傳的環衛市場“國資化”趨勢是否真的在加速?筆者通過企查查平臺查詢得到這樣一個結果(如表1)。成立年限在半年內的國資環衛企業數量為637家;成立年限在一年內的國資環衛企業數量為1220家;成立年限在3-5年的國資環衛企業數量為1244家。這意味著最近一年來國資環衛企業的增加量大體與過往的三年持平,而且即使在最近一年內,下半年成立的國資環衛公司數量也大于上半年。
如果只看凈增的企業數量,環衛市場無疑正在加速“國資化”。但是,從全國的環衛企業總量看,國資卻又絲毫不占主流。
仍然通過企查查查詢“環衛”,可以得到字號或經營范圍內包含“環衛”或“環境衛生”的企業總量,全國共計761712家,其中性質為“國有企業”的僅8307家,占企業總量的1.09%。
圖1 企查查顯示,全國共有761712家環衛相關企業
國有環衛企業的占比如此之低,但為何還會有人因為環衛市場“國資化”而焦慮呢?筆者決定以北方最富裕的省份——山東省為例考量一番。
之所以選擇山東,是因為山東省的國有環衛企業數量最多,達到781家,遠超過江蘇(533家)、河南(483家)和廣東(453家)。同時,山東的環衛企業總數達80460家,放眼全國,也只略少于廣東的81412家,穩居全國第二。而且,山東、江蘇、廣東、河南四省也是國內經濟最發達、人口相對較多的地區,根據《2020年城鄉建設統計年鑒》,他們在環衛方面的投資強度排名全國前四。因此,考量山東省環衛市場較有說服力。
圖2 山東共有781家國有環衛企業,居全國之首
山東省共有16個地級市,企查查數據顯示,所有地級市均有國企涉足環衛領域,但以“環衛集團”命名,具備一定規模和知名度,且以本地環衛作業單位為基礎改制而來的環衛企業則只有11家。如表2所示。
從表2可見,僅這11個環衛集團,就實現了濰坊、臨沂、日照、菏澤、濟寧、威海六大地級市全覆蓋,但千萬不要以為這六個地級市只有這11家國有環衛企業,以濰坊市為例,濰坊市濰城區2022年將三間區屬國企——濰坊濰州園林綠化有限公司、濰坊濰州環衛有限公司和濰坊濰州市政建設集團有限公司合并為“濰坊濰州市政工程有限公司”,新公司同時擁有園林、環衛、市政三大版塊,成為山東省內少有的“城市大管家”類型國企;在號稱人均GDP最高的東營市,則有“油城環衛”等一眾國企“站崗”;而山東的兩個中心城市,濟南和青島也只是未成立“環衛集團”而已,兩市的每個區、甚至不少街道都分別坐擁自己的環衛公司。
這么看來,山東本土的國有環衛企業雖然數量占比很低,但卻都是妥妥的“地方實力派”,而且山東還有不少外地國有環衛企業搶奪市場,例如光大環境、中再生、北京環衛集團、北控等等,難怪讓民營企業,甚至環衛上市公司都在感嘆“市場不好做”了!因此,本著“打不過就加入”的態度,山東部分本土民營環衛企業干脆選擇了被并購,讓自己也成為了國資的一部分。也有環衛上市公司與山東本土國企成立合資企業,共同開拓市場,亦不失為良策。
那么究竟該如何看待環衛市場的“國資化”傾向呢?應該說“存在即合理”!這其實是政府為解決環衛市場痼疾所采取的一項措施。而且,凡是國有環衛企業實力超群的地方,往往本土民營環衛公司發展的不夠強勁。所以想在短時間內改變環衛市場“國資化”趨勢很難,唯有適應而已。
可以看到,在經過連續多年的高速發展后,環衛市場化似乎走到了“十字路口”!沒有一個市場可以永遠維持“增量”,高速增長其實就像黎明一樣短暫,即將到來的將是漫長的“白晝”,也就是行業發展的“平臺期”,環衛企業“運營為王”的時代將悄然來臨!這時,企業必須學會深耕“存量”,改變“重資源,輕管理”、“重拿項目,輕項目運營”的傳統思路,否則當浪潮漸退,就會只剩下你在“裸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