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9日,華為輪值董事長胡厚昆在財新夏季峰會上,就數字技術如何使能環境保護,分享了華為的實踐和經驗。胡厚昆表示:“數字技術如物聯網、云計算、人工智能等,在環境保護方面可以發揮巨大的價值。華為將持續通過技術創新,為環境保護盡一份力”。他同時呼吁:“科技圈和環保圈更緊密地握手,更緊密地合作,共建我們美好的家園”。
以下為演講實錄
很高興今天通過視頻連線的方式參加這次峰會。在這里,我想和大家談談科技,尤其是數字技術與環境的關系。
很高興今天通過視頻連線的方式參加這次峰會。在這里,我想和大家談談科技,尤其是數字技術與環境的關系。
今天的數字技術發展,可以說是日新月異,正在改變每個人的工作和生活,也大大促進了各行各業的發展。
同樣,數字技術同樣也可以為保護環境發揮巨大的作用。在這個方面華為在全球進行了一些探索。
視頻結尾展示的TECH4ALL,是華為在2019年發起的數字包容行動計劃,目的是讓所有的人都能從數字技術發展中受益。這其中,用數字技術保護脆弱環境,是我們重點的行動方向之一。
數字技術是保護環境的使能器
通過剛才的視頻,大家可以看到,有了物聯網、云計算、人工智能等數字技術,可以實現對環境和物種更好的保護。這些技術的價值,本質上來說,可以讓環境監測更高效、讓預警更主動、讓治理更科學。
守護地球上最后的36只海南長臂猿
首先,我們發現,技術能更高效地監測環境。
海南長臂猿全球僅剩36只,比“國寶”大熊貓還要更瀕危。要保護好長臂猿,首先我們要知道它們是誰,在哪里。
目前,海南長臂猿主要分布在霸王嶺十幾平方公里的森林里。長臂猿天性機警、行動敏捷,并且喜歡在樹冠處活動。傳統的監測辦法,主要依靠人工巡查或者離線錄音設備,能監測到的范圍十分有限,而且數據收集非常滯后。
針對這個問題,華為和世界自然保護聯盟、海南國家公園研究院一起,從去年底開始在霸王嶺進行項目試點,部署了多個具有聯網功能的聲學監測設備,基于無線網絡把聲學數據實時回傳過來。這樣不僅收集到了更多的數據量,也基于AI技術,實現了更精準的個體識別。
當前,基于樣本數據,個體識別準確率已經達到95%,這可以幫助環保專家更準確地判斷長臂猿家族的成員構成。這才只是剛開始,接下來,我們會不斷調整優化模型參數,最終為每個長臂猿建立唯一的“聲音身份證”,從而對長臂猿家族群結構的動態變化,可以保持長期的跟蹤。
守護41700公頃的森林資源
在菲律賓的巴拉望島,擁有豐富的雨林資源。然而,巴拉望每年大約減少5千多公頃的雨林,其中一個重要原因就是非法盜伐,必須盡一切辦法制止盜伐。
為此,華為聯合合作伙伴,在巴拉望島部署了聲學監測系統。這個系統包括聲音監測終端,安裝在樹木的頂部。過去我們使用基于太陽能供電的二手手機,現在終端升級了。這些終端可以收集到電鋸的聲音、卡車的聲音等等。這些聲音通過無線網絡實時傳送到云端,基于AI識別,告警信息通過移動APP實時推送給護林員。護林員在收到預警信息之后,可以根據定位,快速趕到現場進行干預。
我們把這套系統叫做“自然守護者”。目前,除了菲律賓之外,還在馬來西亞、印尼、智利、英國等9個國家進行了部署,累計覆蓋4萬多公頃森林,相當于6萬個足球場的大小。
雖然這個保護面積與全球40多億公頃的森林總面積相比顯得微不足道,但是,如果我們能把這些技術方案部署到更多的森林、濕地等生態系統中,對于環境保護也是非常有意義的。
守護長江僅存的1000余頭江豚
當我們對環境進行了更精準的監測后,我們就能更主動地去保護環境。關注生態的朋友們會知道,我們國家從2021年1月1日開始,長江流域實行了“十年禁漁”,要落實這個政策就需要對整個河段進行密切的監測,重點防止非法捕撈。但是,怎樣做到呢?靠巡邏艇巡邏?靠人工蹲點?對于萬里長江而言,要耗費的資源是不可想象的。
現在,我們可以借助數字技術的力量。目前,我們在武漢江段與武漢農業農村局進行了試點,運用紅外熱成像攝像機、5G、云計算、人工智能、大數據等技術,部署了長江禁捕漁政監管信息化系統,大幅減少了非法捕撈。
我們很快就看到了保護效果。視頻中的長江江豚,被稱為長江生態的活化石,當前數量僅為1000余頭。在過去二十年間,人們很難在長江干流看到江豚,現在,隨著非法捕撈大幅減少,魚類資源逐步得到恢復,在過去的一年內,江豚在武漢江段已出現了近180頭次。這就是科技守護自然的價值。
攜手守護我們的家園
前面這些探索和實踐,絕不是華為一家公司可以完成的。在每個項目中,華為都是聯合環保組織、研究機構等合作伙伴共同去解決具體的環境挑戰。
面向未來,數字技術對于保護環境的潛力是無窮無盡的。華為作為科技公司,將持續通過技術創新,為環境保護盡一份力。
同時,我也呼吁,科技圈和環保圈的朋友們應該更緊密地握手,更緊密地合作,大家一起來建設美麗的地球。
問答環節
主持人:我們注意到華為在全球很多地方做了環境保護項目。請問您有什么經驗和心得與大家進行分享?
胡厚昆表示:
首先,我們認為數字技術的發展已經為環境保護領域實現數字化轉型創造了條件。
像其他各行各業一樣,環境保護領域也有進行數字化轉型的需要。就像我們今天和大家分享的一樣,各類數字化技術的發展已經能夠圍繞環境保護的需要形成不同的解決方案。比如說聲學監測、視覺監測,就是集合了物聯網、無線網絡、云計算、人工智能等技術,幫助環境保護,使得環境保護更高效、更精準、更智慧。
其次,從保護的角度,我認為數字技術要與場景相結合,因地制宜,讓技術服務于保護目的。
我們看到,生態保護的場景非常復雜,有森林、有濕地等等。針對每個場景,具體的保護目標也不一樣,有監測野生動物的,有預警環境威脅的等等。
針對不同的場景,技術一定要與場景進行適配,從實際場景的需求出發,選擇最合適的技術方案。比如,在海南長臂猿保護項目中,專家告訴我們長臂猿是靈長類動物,很聰明,對于環境的變化非常敏感。若部署視覺監測設備,反而讓長臂猿感到威脅,很有可能離開原來的棲息地。所以,最終我們選擇了聲學監測系統,實現了先進技術與環境場景的適配。
最后,從可持續的角度,我認為應該多方共同合作,“先試點、后推廣”,讓科技更多地應用到環境保護。
比如,在菲律賓雨林保護項目中,華為提供云和AI技術,伙伴提供物聯網終端和APP應用,運營商提供無線網絡,保護區負責在日常巡護工作中使用。試點證明,這套系統已經有效地預警了非法盜伐,效果十分明顯,并得到了政府認可。目前菲律賓政府計劃把這套系統推廣到更多的森林保護區。
我們希望越來越多的科技企業、環保組織、研究機構等進行深入合作,發揮各自所長,讓科技更好地守護自然。(注:原文有刪改)
原標題:?物聯網,云計算,人工智能,科技握手環境,共建美好家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