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6日,中國能建安徽院設計的國內首座兆瓦級氫能綜合利用示范站在安徽六安投運,標志著我國首次實現兆瓦級制氫-儲氫-氫能發電的全鏈條技術貫通。
項目位于安徽省六安市金安區占地面積10.7畝,項目研制的兆瓦級質子交換膜(PEM)純水電解制氫系統及氫燃料電池系統設備均為具有自主知識產權的國內首套設備。
該示范工程是能源轉型中新一代電力系統的重要理論和實踐探索,對于構建以新能源為主體的新型電力系統,助力“雙碳”目標的實現具有重要意義。
接下來,讓我們走近這個“示范工程”,看看它到底“牛”在哪?
國內首臺兆瓦級質子交換膜(PEM)純水電解制氫系統
工程采用單槽250千瓦四槽并聯控制技術,應用國內首個兆瓦級質子交換膜(PEM)純水電解制氫系統,額定制氫功率下產氫量220標方/小時,系統制氫能效達到85%,超過國家一級能效要求,可響應寬功率波動條件下的可再生能源輸入。
國內首臺兆瓦級質子交換膜(PEMFC)氫燃料電池發電系統
工程采用單堆50千瓦24個電堆集成技術,最高發電功率達1.2兆瓦,應用國內首個兆瓦級質子交換膜(PEMFC)燃料電池發電系統,具有轉化效率高、無污染,室溫下快速啟動、無電解液流失水易排除、壽命長,比功率密度和比能量高等特點,可為電力系統提供可控負荷、靈活電源,支撐電網調峰調頻,實現可再生能源消納。
整站一體化設計
“貼鄰布置”的核心生產車間
工程針對電解制氫、氫燃料電池發電等各環節安全防護需求,通過危險有害因素分析進行重大危險源辨識,建立主動和被動安防策略的多層級安全防護體系架構,優化制氫車間與發電車間的布置方案,既減少站區20%的占地面積,又方便現場管理及設備運維。
“循環高效”的整站熱電聯供系統
燃料電池系統運行過程中會產生大量熱量,需利用冷卻循環水將燃料電池發電產生的熱量帶出電堆模塊,通過對冷卻循環水進行二次換熱把熱水輸入附近辦公場所,可提高能源利用效率,減少空調供熱電量損耗。
“深度耦合”的風光氫電綜合能源系統
工程配套建設分布式光伏以及垂直軸風力發電機,完成了風光氫電耦合系統建設,豐富能源綜合利用場景。工程采用分塊發電、集中并網,自發自用、余電上網,具有安全性高、噪音小、運行維護成本低等優勢。
“全智能化”的整站防護系統
工程采用智能量測、“5G”無延時數據傳輸、大數據處理、智能決策等先進技術手段,將制氫、儲氫、燃料電池、分布式光伏、風電、冷熱聯供、可控負荷等不同類型分布式能源聚合成虛擬微網,搭建智慧能源管控平臺,實現對微網運行狀態實時感知和科學調度。
該示范工程完成,從綠電(光伏、風電)到綠氫再到綠電的零碳循環設計,實現可再生能源利用、削峰填谷、熱電聯供等多種功能,帶來巨大的節能環保效益,每年可節約標準煤約1091噸,減少二氧化碳排放約1889噸。(注:原文有刪改)
原標題:零碳循環設計!國內首座兆瓦級氫能綜合利用示范站投運
特此聲明:
1. 本網轉載并注明自其他來源的作品,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
2. 請文章來源方確保投稿文章內容及其附屬圖片無版權爭議問題,如發生涉及內容、版權等問題,文章來源方自負相關法律責任。
3. 如涉及作品內容、版權等問題,請在作品發表之日內起一周內與本網聯系,否則視為放棄相關權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