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全球節能環保網
從“十三五”規劃可以看到,節能環保產業在國民經濟發展中扮演的角色將越來越重要,不僅要求其自身成為國民經濟的支柱產業,為經濟復蘇貢獻力量,還肩負供給側改革的紅線作用,對其它產業進行調控。隨著2016年的圓滿收官,預測2017年環保圈即將迎來的四大發展。
中國節能環保產業取得的環保成果
從“十三五”規劃可以看到,節能環保產業在國民經濟發展中扮演的角色將越來越重要,不僅要求其自身成為國民經濟的支柱產業,為經濟復蘇貢獻力量,還肩負供給側改革的紅線作用,對其它產業進行調控。
經過“十二五”的治理,四項污染物減排約束性指標均實現了持續下降,完成了“十二五”的減排任務,至2015年取得了一定的環保成果如下:
COD的排放量為2224萬噸,且每年以3%左右的速度下降;
氨氮的排放量為230萬噸,且每年以3%左右的速度下降;
SO2的排放量為1859萬噸,每年基本以4%左右的速度下降,而收關年2015年下降速度高達5.84%;
NOx的排放量為1852萬噸,“十二五”剛開始治理,當前的下降速度還處于上升趨勢,收關年2015年下降速度高達10.89%。
近年COD減排情況
近年氨氮減排情況
近年SO2減排情況
近年NOx減排情況
從國家統計局的數據可以看到,我國在環境污染治理方面的投資量,呈現上升趨勢,2014年達到9576億元;近年占GPD的比重維持在1.5%左右,較2001年提升約0.5個百分點。發改委、環保部印發《關于培育環境治理和生態保護市場主體的意見》,提出目標,“十三五”綠色環保產業產值年均增長15%以上,遠高于CDP的增長目標,為經濟增長注入動力。
中國環境污染治理投資情況
近年我國環境污染治理投資占GDP比重情況
城鎮化的推進,為水務行業持續帶來增量空間。
1)我國城鎮人口2015年達到7.71億,近年城鎮人口增速維持在3%左右;城市建成區面積2015年達到5.21萬平方公里,近年面積增速維持在4-5%。
2)城市供水總量在2015年達到561億立方米,同比增速為2.5%;縣城的供水量達106.9億立方米,增速有所下降,僅為0.56%。
3)城市供水管網長度在2015年達到71.0萬公里,同比增速為4.87%;縣城的供水管網長度為21.5萬公里,同比增速達5.39%;通過管網建設,是的用水普及率持續提升,城市和縣城2015年的用水普及率分別為98.1%和90.0%.
4)城市污水處理能力在2015年達到1.40億立方米/日,同比增長7.19%;縣城達到2999萬立方米/日,同比增長了4.06%,城市和縣城的污水處理率分別達到91.9%和85.2%,較2010年分別提升了9.6和25.1個百分點。
近年我國城鎮污水處理能力情況
PPP在2016形成了熱點,截止2016年6月末,PPP全部入庫項目數量達9285個,總投資額達10.6萬億元;而環保方向的大概有1.4萬億元,在全行業中占比約13.2%;其中市政環保方向項目達2043個,較一季度末增長了322個;總投資金額達8919億元,增長了1633億元,增幅為22.41%。之所以舉足輕重,是因為市政環保類項目基本有相對成熟的盈利模式,在運營中能產生現金流,在PPP中屬于優質項目。
截止2016年6月和3月的環保PPP入庫項目數
截止2016年6月和3月的環保PPP入庫項目投資總額
中國節能環保產業發展因素分析
第一
法律政策的大力扶持
2015年1月1日,新《環保法》開始施行,它是中國現行法律中最嚴格的一部專業領域行政法。
2015年4月,國務院正式印發《水污染防治行動計劃》。
2016年3月,《土壤環境保護和污染治理行動計劃》(簡稱“土十條”)已經修改了50多稿,目前文稿已基本成熟,按照程序報批后就可以實施。
2016年5月20日,中共中央、國務院發布《國家創新驅動發展戰略綱要》。
第二
公眾環保意識的提升
隨著居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其環保意識也在不斷加強。居民對環境保護的關注增加,參與范圍與程度逐步加深,加快推動生活方式綠色化,形成全社會保護環境的強大合力,進一步激發環保產業的市場活力。
第三
在環保領域積極推行PPP改革措施
近年來,中國在環保領域積極推行PPP改革措施,以PPP為代表的混合所有制及第三方治理,為中國環保產業的新發展提供了史無前例的機遇和條件。
首先,訂單向優勢企業集中。
其次,項目規模效應增強。這是由行業特征決定的,有的單個項目盈利性不強,比如自來水廠,關鍵在于規模效應,由于過去單個項目是政府投資,對盈利性要求不高,但現在采用PPP,在市場的洗禮下,項目規模效應增強的速度會加快。
最后,收購兼并促使行業集中度增加。環保領域中,并購在資源整合和產業整合中將發揮越來越大的作用,一種類型是技術并購,中國現在很多環保問題,國外其實已經經歷過了,環保技術是成熟的,資金雄厚的企業通過國際并購的方式直接購買;另一種是產業整合。
2017環保行業發展四大預測
其一
綠色金融繼續迎風生長
隨著國內綠色金融體系頂層設計的明晰化,未來幾年將迎來綠色金融發展的黃金時期。綠色債券的推出不僅順應政策和經濟發展需要,也能提升銀行中長期項目放貸能力,體現了金融服務經濟轉型升級的內在要求。
“十三五”時期,我國將建成系統、有效的綠色金融體系,通過有限的財政資金撬動幾倍乃至十幾倍的社會資本投入綠色產業,推動綠色金融領域的國際合作以及我國產業結構全面改革升級。
其二
生態保護綠色發展將繼續成為時代發展主題
節能環保產業在國家政策的大力驅動下,成為國家加快培育和發展的7個戰略性新興產業之一,滲透于經濟生活的各個領域,其重要作用可見一斑。
2017年,為了可持續的綠色發展,國家在政策、法律法規方面仍將繼續發揮指導和引領作用,隨著科技創新的不斷深化,水、大氣、土壤治理產業、節能產業、新能源產業、生物工程、智慧環保等相關產業的互動將進一步提升。環境第三方治理、合同能源管理、綠色金融模式、PPP融資模式、新型綠色智庫等商業模式的創新和發展將得到進一步普及。屆時,全體公民綠色發展意識和公眾環保參與度也將進一步提高。
其三
環保產業將搭上“大數據”順風車
早在2015年9月,國務院發布《促進大數據發展行動綱要》就提出,要系統部署大數據發展工作,大數據發展和應用也成為中國政府近期穩增長、促改革、調結構、惠民生和推動政府治理能力現代化的主要抓手。
環保部部長陳吉寧在2016年環境保護工作會議上就表示,要提高環境管理系統化、科學化、法治化、精細化和信息化水平。環境大數據是提高我國環境管理信息化水平的重要手段,將在我國推進環境治理體系和環境治理能力現代化中發揮重要作用。
鑒于此,未來大數據對于環境保護和治理的作用還將日益凸顯。在環境治理中,需要政府、企業、公眾等多元主體共同構成環境污染防治體系。在互聯網、大數據時代,政府提供電子公共服務能夠讓更廣泛的社會公眾、企業參與到政府的管理和決策中。
其四
低碳經濟發展將駛入快車道
碳排放對我國環境影響越來越大,國家對于碳排放交易制度的關注度也有所變化。據國家發改委氣候司測算,若全國碳交易市場成立,覆蓋的排放交易量可能擴大至30億噸至40億噸。
據悉,全國碳排放權交易市場第一階段將涵蓋石化、化工、建材、鋼鐵、有色、造紙、電力、航空等重點排放行業。建立全國性碳排放交易市場,根據供求關系來確定碳排放權價格,是充分發揮市場在資源配置過程中的決定性作用,有利于建立起一個高效的減排市場,達成中國在巴黎氣候大會上提出的減排目標。此外,隨著金融機構參與碳交易,這將會形成一個巨大的碳金融市場,給市場增添更多的元素。
未來的市場活力主要體現在以碳排放為標的的金融創新。預計全國性碳排放現貨交易的市場規模為12億到80億之間,而碳交易衍生品市場規模有望達到千億元,根據現已建立的碳排放交易市場經驗,一旦全國性市場建立,CCERs質押、碳期權合同、碳基金、CCERs預購買權等金融工具將會迎來繁榮,并給市場帶來更多的活力。
特此聲明:
1. 本網轉載并注明自其他來源的作品,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
2. 請文章來源方確保投稿文章內容及其附屬圖片無版權爭議問題,如發生涉及內容、版權等問題,文章來源方自負相關法律責任。
3. 如涉及作品內容、版權等問題,請在作品發表之日內起一周內與本網聯系,否則視為放棄相關權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