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 讀
在16位院士、30多家提名機構和100余位提名和評審專家的大力支持下,2021年“環境技術進步獎”圓滿完成,31個項目獲得一等獎和二等獎。
據不完全統計,2021年的獲獎成果包括國際專利15項、發明專利471項、實用新型專利等其他知識產權550項;2018-2020年,相關產值高達500億元,實現利潤100億元,充分體現了我國環境技術創新跑出的加速度。
我會將陸續發布獲獎項目簡介,供社會各界人士參考。
(注:所有發布材料均由獲獎單位提供。)
項目簡介
我國農藥、化工、鋼鐵等大型復雜污染場地具有污染程度重、污染種類和分布復雜、修復開發需求迫切等特點,修復管控過程面臨二次環境影響大、工程缺少彈性、資源能源投入高、專業技術裝備信息化水平低等突出問題,迫切需要將綠色可持續理念方法和技術工具在實踐中充分體現。項目團隊構建了面向大型復雜污染場地綠色修復和可持續風險管控的“綠色修復-監控預警-污染防控-彈性管控-價值提升”關鍵技術體系和集成應用模式。
(1)闡明了復雜場地修復可持續度評估理論,構建了修復強度與可持續度評估框架指標,提出了土壤物質流分析動態表征技術,開發了適合國情的基于可持續科學理論的大型復雜污染場地修復管控與土地開發評估技術體系工具。
(2)開發了修復施工二次污染監控預警平臺,實現了基于實時監控硬件系統和惡臭溯源-模擬-評估的三維可視化二次污染監控預警能力;研制了高效抑制惡臭擴散關鍵技術設備。
(3)研發了綠色修復核心技術裝備,其中高效節能原位燃氣熱脫附大規模集成技術使能耗成本降低30%-40%;綠色原位化學氧化修復材料與技術裝備組合有效緩解了土壤和地下水中污染物濃度臨近目標值時繼續下降困難所產生的拖尾現象;低滲透地層高壓劈裂強化修復集成技術裝備將修復效率提高1.5 倍。
污染土壤修復物質流分析概念模型
(4)形成了可持續風險管控技術體系,構建了近零碳排放與彈性可持續風險管控關鍵技術集成應用模式,提高了復雜污染場地應對氣候變化及其它突發事件彈性;開發了基于棕色土方理論的風險管控與生態景觀建設耦合關鍵技術,節省開發周期14%。
項目獲得授權專利52件,軟著18項,發表論文54篇、專著6部,參與編制8項行業技術指南。4 項成果入選2020 年《國家先進污染防治技術目錄》和《國家鼓勵發展的重大環保技術裝備》。1 人入選國家生態環境保護專業領軍人才,1 人入選國家環境保護專業青年拔尖人才,1 人獲北京市優秀青年工程師榮譽稱號。成果應用于東方化工廠、天津農藥廠、杭州鋼鐵廠等20 余個項目,為我國大型復雜污染場地綠色修復與可持續風險管控提供了成套解決方案和關鍵技術支撐。
工程效果圖
獲獎感言:
“十四五”是我國持續深入打好污染防治攻堅戰、努力建設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美麗中國重要時期,隨著我國土壤污染修復領域日益完善,修復市場飛速發展、修復技術日趨多元,我國土壤污染防治工作迫切需要從過去的以治理污染、防范風險為目標的單純修復管控工程,向以服務區域綠色發展、增進民生福祉、減污降碳協同增效為目標的綠色可持續修復與風險管控進行轉變。這就要求我們深入思考、拓寬視野、創新思路,從智能修復裝備、監控預警系統、施工過程管理等方面,進一步強化修復施工二次污染防控、量化修復施工二次環境影響、提升修復管控社會綜合效益,將土壤污染防治與區域可持續發展、碳減排碳達峰和土壤資源永續利用等目標相結合,使土壤污染防治工作為切實服務生態環境保護全局夯實大地根基。
結語
為鼓勵技術創新,建立以企業為主體、市場為導向、產學研用相結合的環境技術創新體系,經國家科學技術獎勵工作辦公室備案(社會科技獎勵編號0299號),中國環境保護產業協會于2018年設立了面向全國、面向產業的“環境技術進步獎”。該獎項聚焦環境應用技術成果,不授予環境學科基礎研究、環境管理研究等軟科學成果。
歡迎各界環保人士,積極參與2022年度環境技術進步獎相關工作。
原標題:2021環境技術進步二等獎 | 大型復雜污染場地綠色修復與可持續風險管控關鍵技術及應用項目——生態環境部環境規劃院等
特此聲明:
1. 本網轉載并注明自其他來源的作品,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
2. 請文章來源方確保投稿文章內容及其附屬圖片無版權爭議問題,如發生涉及內容、版權等問題,文章來源方自負相關法律責任。
3. 如涉及作品內容、版權等問題,請在作品發表之日內起一周內與本網聯系,否則視為放棄相關權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