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月7日,不只是國際婦女節的前一天。實際在歷史上,這一天還是我國成功發射實用通信衛星的值得紀念的一天。一顆由我國自行設計、制造的通信衛星就這樣開始了太空遨游之旅。
近年來,各行各業對于自主技術突破的渴望越發強烈,環保產業因其面臨的環境污染風險的不斷加劇,適應環境綠色發展的技術更新更為急切。
2022年1月1日,《科學技術進步法》開始實施,國家將進一步提高科學技術經費的投入水平,提高科學技術研究開發占國內生產總值的比例;
1月12日,國新辦舉行的新聞發布會中,國家知識產權局戰略規劃司司長表示,2020年我國專利密集型產業產值同比增長超過5%,對GDP增長的貢獻率近25%;
最近發布的《2021年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統計公報》中又再次總結到,去年全年研究和試驗發展經費支出約2.8萬億,比上一年增長14.2%……
重推科技發展正要成為社會經濟發展與進步的重點支撐力量,環保產業自然也將在各方利好下,促進技術創新力的進一步釋放。環保“黑科技”時代正在悄然走進……
1、有消息稱,此前劍橋大學研究人員在實驗室環境下將燃料生產效率提高了18倍。由此開發出了一種高效概念細菌有助脫碳,可將CO2高效轉化為清潔、可持續的燃料,且不生產不想要的副產品或廢物。在實驗室環境下實現了碳排放可以有效地轉化為綠色燃料,且不浪費任何能源。
2、江蘇久吾高科技股份有限公司研發出了零水耗鹽湖提鋰技術解決方案。其采用了久吾高科最新一代吸附劑技術,配合多效蒸發制淡水技術以及智慧能源技術、智能控制技術、吸附耦合膜法提鋰技術和廢水零排放技術,達到源頭減少廢水產生,系統內廢水全部回用的目標。
3、四川省攀枝花首批智慧垃圾分類箱日前投入使用。此垃圾箱可根據用戶的投遞需求自動開啟相應投遞口,并為調動居民參與垃圾分類的積極性,該智慧系統還可根據用戶可回收物的重量級種類發放相應積分,積分可在線上兌換相應商品。
環保“黑科技”的力量果真層出不窮。
現在,北京冬殘奧會還在火熱進行中。順便來看看本屆冬奧會上的環保“黑科技”吧~
從工業廢氣中收集二氧化碳完成制冷。
此個二氧化碳制冷的方式,為中國首次使用。說它是環保“黑科技”,“黑”在哪兒?有數據顯示,二氧化碳冷卻系統的能源效率高出普遍使用的氟利昂30%,且碳排量顯著降低,甚至接近于零排,系統工作中產生的廢熱還可完成供熱需要。此外,冬奧會的制冰也是依靠二氧化碳制冰技術完成。
除了它,冬奧會上備受人們關注的圣火傳遞環節,改熊熊大火為微火,以氫氣燃料代替液化天然氣或丙烷,又一次呈上了一場不折不扣的環保“黑科技”展示現場。
當然,綠電、可降解餐具、氫燃料汽車也都是本屆冬奧會的新環保力量,冬奧會真要成為一眾環保“黑科技”的“博物館”。
這樣看來,環保“黑科技”時代真的還會遠嗎?環保人們!一起向自主技術發展的未來逐夢吧!
特此聲明:
1. 本網轉載并注明自其他來源的作品,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
2. 請文章來源方確保投稿文章內容及其附屬圖片無版權爭議問題,如發生涉及內容、版權等問題,文章來源方自負相關法律責任。
3. 如涉及作品內容、版權等問題,請在作品發表之日內起一周內與本網聯系,否則視為放棄相關權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