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10-27 微言環保 十集電視片《日本環保之窗》拍攝始于2006年。攝制組在日本的一個月中采訪了政府官員、企業高管、技術人員、研究機構的專家學者、普通家庭百姓、環保NGO等幾十人。他們從方方面面展現了一個以資源貧乏著稱的島國是如何以舉國之力將資源短缺的劣勢轉變為節約資源的強大動力,推動建設循環社會,發展循環經濟。其經驗和教訓或許能成為攻克資源和環境難題的他山之石。
日本北九州市是以鋼鐵、機械、化學為支柱產業而發展起來的日本四大工業基地之一。曾經的高污染產業聚集地,如今的環境完美和諧區——北九州走過一條并不平坦的道路。
© 日本環保之窗(3):北九州生態工業園——循環經濟的典范
1901年,擁有第一座日本現代化高爐的八幡煉鐵廠,在這里正式投入生產,從此拉開了北九州工業發展的序幕,這座城市迅速地成為日本四大工業基地之一。然而伴隨著高度經濟增長而來的卻是惡夢一般的環境危機。上個世紀六十年代,北九州近海魚蝦絕盡,連大腸桿菌都不能存活。洞海灣變成死海,鋼鐵廠的紅煙、灰煙、黑煙籠罩在天空,這座城市失去了本來面目,并被冠以「七色煙之城」。面對家園的破壞,北九州的市民、政府和企業結為一體,共同克服公害。北九州又恢復了碧海藍天的景象,而他們付出的是八千億日元的治理費和二十年的漫長時間。
▲北九州今夕對比
今天,北九州市為了建設資源循環型社會,充分利用克服公害的經驗,以振興環境、再循環產業為主,制訂了推動廢物零排放構想的北九州生態工業園計劃。這里的熒光燈管再循環廠每天開工12小時,可以處理18噸廢舊燈管,相當于12萬人一年使用廢棄的燈管。從日本各地回收來的報廢的熒光燈管,在這里被分解成玻璃、金屬和熒光體,通過回爐,無害化處理之后,變成新的原材料,用于循環再生產,制造出新的熒光燈管。這種新燈管和普通產品的所有指標都相同,而且經過改進,更接近自然光的對比度。這種循環再利用的產品已經列入了國家的綠色采購計劃。在北九州生態園區,像這樣的循環利用企業有近二十家。辦公機器、醫療器具、建筑廢物,廢塑料、廢紙、汽車、家電等各種廢棄物在這里經過加工處理之后,成為新的再生資源,被重新用在新產品的制造和生產上,真正實現了「從搖籃到搖籃」的循環經濟。
▲北九州生態園區內相關環保產品北九州市通過生態工業園區,在符合地方特色的基礎上發揮地區產業優勢,振興環境產業,吸引了更多的企業參與環境保護事業。這里還將企業、政府、大學聯合起來,進行最尖端的廢物處理技術和再循環技術的實證研究,成為環境相關技術的基地。在北九州的環境博物館,人們可以重溫北九州從經歷深刻公害問題,到成為聯合國環境規劃署頒發「全球五百佳城市」所走過的道路。
▲講解員介紹六、七十年代日本發展工業污染的情況每年有來自世界各地的十幾萬人到這里參觀,特別是日本的小學生,經常到這里來上環境教育課。有70名志愿者在博物館工作,他們除了給參觀者講解外,還組織了邊學邊玩、環境教室的活動。
▲青少年用廢物制作的模型博物館向人們傳達了這樣的信息,那就是通過每個人的努力是可以改變環境的。1990年,北九州被聯合國環境規劃署授予「全球五百佳城市」,并被日本環境廳評為「星空城市」。經過三十年的論證,北九州人已經形成這樣的共識——環境保護應該放在首位,環境保護可以創造一個產業,就是環保產業。《巴西環保之窗》、《歐洲環保之窗》、《美國環保之窗》、《日本環保之窗》電視紀錄片均由環境保護部宣傳教育中心賈峰主任擔當總策劃、導演、主撰稿和部分攝影,共52集,它們與人類環境問題、中國環保之路等電視片共同組成百集《大型環境教育系列片——環境保護與可持續發展》,這套系列片榮獲第三屆中國政府出版獎(音像獎)。
特此聲明:
1. 本網轉載并注明自其他來源的作品,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
2. 請文章來源方確保投稿文章內容及其附屬圖片無版權爭議問題,如發生涉及內容、版權等問題,文章來源方自負相關法律責任。
3. 如涉及作品內容、版權等問題,請在作品發表之日內起一周內與本網聯系,否則視為放棄相關權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