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10-12 張高青 來源:建筑時報
作者:張高青
垃圾圍城,城市難以承受之痛
隨著我國城鎮化建設的不斷推進,高樓大廈鱗次櫛比的出現,數以億噸計的建筑垃圾也隨之而來。據中國科學院的研究報告顯示,我國每年產生的建筑垃圾為24億噸左右,占城市垃圾總量的40%,建筑垃圾正成圍城之勢。
此次“深圳滑坡事故”,只是深圳不堪建筑垃圾圍城重負,對建筑垃圾處置不當造成災難的一個縮影。其他有關建筑垃圾圍城的報道更是屢見媒體,近期的報道就有:《南報網》報道,在南京櫻駝花園小區對面的紫金山山腳下,建筑垃圾堆了兩三米高,粗略估計有500個立方米,有很多的樹木半個樹身已經掩埋在建筑垃圾里;《楚天都市報》報道,武漢市青山區白玉山街紅勝村的178畝良田,在過去兩年間,被3米高的建筑垃圾填滿,上面長滿雜草;《大河報》透露,自2013年至今,向黃河傾倒建筑垃圾的事件報道已不下5、6次……因建筑垃圾而引發的問題、事件發生之頻繁、數量之多令人震驚,建筑垃圾正成為我國破壞生態環境、困擾人民生活、阻礙城市發展的不可忽視的重要問題。
據了解,目前處理建筑垃圾的方式有堆放、填埋、回填以及資源化處置等幾種,其中,資源化處置是最佳方式。然而,我國對建筑垃圾的處置方式并未隨著時代的進步而有根本的變化,基本上還是以堆放、填埋和回填為主,建筑垃圾的回收利用率不到5%。專家指出,建筑垃圾無論是堆放、填埋,還是回填,其二次污染的危害程度難以想象。填埋或回填建筑垃圾,因為發酵和地表水、地下水的浸泡而產生滲濾液,造成周圍地表水和地下水的嚴重污染;未經處理直接填埋的建筑垃圾,有害物質會通過垃圾滲濾,進而對土壤產生嚴重污染。
令人擔憂的是,據有關資料表明,目前我國已經有近一半的建筑垃圾填埋場處于失控狀態。按照現有的排放標準,2008年以前建成的老舊垃圾填埋場,大多是不達標的。因此,隨著每年建筑垃圾的大量產生,如何填埋、往哪里填埋都已成為難題。就黃河傾倒建筑垃圾事件來看,有關部門就無奈地表示:鄭州市臨時性建筑垃圾中轉消納場選址建設嚴重不足,目前沒有一家政府選址建設管理的消納場,80%的建筑垃圾是通過私人設置的社會消納場填埋處置的,但仍不能滿足建筑垃圾龐大的體量,以至于渣土車司機往往隨意將垃圾傾倒在路旁、橋下、郊區等地,甚至向黃河里傾倒。
在建筑垃圾圍城、肆虐的當下,如何處置、如何“突圍”、如何再生利用,已成為擺在全社會和各級相關政府部門面前的緊迫課題。
變廢為寶,國外是怎么做到的
在國內還在為如何處置建筑垃圾大傷腦筋之時,國外卻已經基本上做到讓建筑垃圾變廢為寶了。在城市化和工業化推進過程當中,世界許多發達國家把城市建筑垃圾利用作為環境保護和社會發展的重要目標,通過研究、立法、實踐,已經積累了一些有效方法。他們的基本招數就是建筑垃圾資源化,即通過先進技術、設備和管理措施,將建筑垃圾轉化為各類可利用資源,既能解決建筑垃圾處置和消納的問題,又可實現建筑材料從建設、使用、廢棄、資源回收再利用的全生命周期利用。
比如德國,在1978年推出了“藍色天使”計劃后制定了《廢物處理法》等法規,而1994年制定的《循環經濟和廢物清除法》(1998年被修訂)更是在世界上有廣泛影響。根據德國法律,建筑垃圾生產鏈條中的每一個責任者,都需要為減少垃圾和回收再利用出力。建筑材料制造商必須將產品設計得更加環保和有利于回收,建筑承包商(包括工程師、建筑設計師)必須把垃圾回收納入建筑計劃。同時,德國對未處理利用的建筑垃圾按每噸500歐元的標準征收處理費。德國每個地區都有大型建筑垃圾再加工綜合工廠,僅柏林就有20多個。目前,德國建筑垃圾的回收利用率達到87%。
比如美國,重視從源頭上控制建筑垃圾,美國政府在1980年制定通過的《超級基金法》規定:任何在生產中導致工業廢棄物包括建筑垃圾的企業,必須自行妥善處理,不得擅自隨意傾卸。這種源頭控制方式可減少資源開采、減少建筑成本、運輸、對環境的破壞,比各種末端治理更有效。目前美國城市每年產生建筑垃圾3億多噸,經過分揀、加工進行轉化,再生利用的約占70%。
再比如日本,由于國土面積小、資源相對匱乏,建筑原料的價格較高,日本非常重視建筑垃圾作為可再生資源重新開發利用。日本從20世紀60年代末就著手建筑垃圾的管理并制定相應的法律、法規及政策措施,以促進建筑垃圾的轉化和利用。1991年,日本政府又推出了《資源重新利用促進法》,規定建筑施工過程中產生的渣土、混凝土塊、瀝青混凝土塊、木材、金屬等建筑垃圾,必須送往“再資源化設施”進行處理。日本對于建筑垃圾的主導方針是:盡量不從施工現場排出建筑垃圾,建筑垃圾要盡可能重新利用。調查顯示,截至2012年底,日本建筑垃圾的再資源化達96%,其中混凝土再資源化率高達99.3%。
如今,在國外發達國家的觀念里,建筑垃圾不是廢物,而是潛藏的金礦。據外媒報道,歐洲一些發達國家目前正在上演“垃圾爭奪戰”,尤其在含金量、效益更高的建筑垃圾領域爭奪更為激烈。因為在他們看來,建筑垃圾作為一種可以循環再利用的材料,不僅符合環保要求,經濟效益更是日趨顯著。像德國,全國共有200家左右的建筑垃圾處理企業,年營業額可達20億歐元。
再生利用,在國內為何這么難
國外處理建筑垃圾的先進經驗表明,將建筑垃圾資源化處置,對其再生利用,是目前世界上最先進、最環保的建筑垃圾處理辦法。行業內專家也紛紛表示:只有將建筑垃圾進行資源化,將建筑垃圾中的每個部分都分解成可用的再生資源,真正將建筑垃圾吃干榨凈,才會徹底解決“建筑垃圾圍城”的困局。然而,雖然知道資源化處置、再生利用的好處,但這些年建筑垃圾資源化在國內各地的發展卻幾近荒漠,再生利用率還不到5%,這是為什么呢?究竟有哪些苦衷?
苦衷一:缺乏可操作性的政策
建筑垃圾圍城、建筑垃圾處置方式單一等問題,已經嚴重影響到我國低碳循環經濟發展的實施進程,日益受到黨中央國務院和相關政府部門的重視。近年來,關于建筑垃圾資源化的宏觀政策指導相繼出臺。比如,2015年9月工信部和住建部印發《促進綠色建材生產和應用行動方案》,要求以建筑垃圾處理和再利用為重點,加強再生建材生產技術和工藝研發,提高固體廢棄物消納量和產品質量;比如,《2015年循環經濟推進計劃》明確提出了推進建筑垃圾資源化利用的要求,鼓勵各地探索多種形式市場化運作機制,創新建筑垃圾資源化利用領域投融資模式等;今年2月21日發布的《中共中央國務院關于進一步加強城市規劃建設管理工作的若干意見》中也明確提出,到2020年,力爭將垃圾回收利用率提高到35%以上。自2015年4月河南、吉林等省份相繼被住建部確定為“建筑垃圾管理與資源化利用試點省”后,全國各地政府部門也相繼出臺政策,促進建筑垃圾資源化項目的落地。
從中央到地方,大量利好的行業政策給建筑垃圾資源化產業發展帶來了新的機遇。但是業內專家認為,這些建筑垃圾資源化的宏觀政策大多停留在方向性指導上,缺乏可操作性,難以指導建筑垃圾資源化行業進行具體工作;從地方政策來說,各地對于“資源化處置”的理解尚顯羸弱,配套政策與監管環節存在多重制約,總體進程緩慢,“資源化”處處受制。
苦衷二:灰色利益鏈堅固難摧
建筑垃圾難處理、資源化難推廣等問題的出現,不僅僅有管理缺位、政策執行不暢等問題,還有多條看不見的復雜的“灰色利益鏈”橫亙其中。
其中,最大的一條“灰色鏈鎖”,就是堆放、填埋等傳統建筑垃圾處置的企業勢力根深蒂固,利益鏈龐雜,嚴重阻擾和制約著建筑垃圾向資源化處置方向發展的進程。
傳統的建筑垃圾處置企業是以受納場為主,還有一小部分企業挑選建筑垃圾中尚有利用價值的廢棄混凝土、磚、瓦等,進行簡單剝離,經過破碎制成再生的磚、瓦等產品,而剩余的建筑垃圾,依然會被隨意丟棄或填埋,這其中包含很多有害物質,如廢電池、有毒的廢銅和鋁等,產生二次污染。這些企業經過長期發展,在管理、資金、政府資源等方面都有了一定的經驗,也形成了龐大的產業鏈和利益鏈,逐步發展成為藩籬圍成的“固定圈子”。
業內人士還透露,目前建設工程總承包對工程中產生的建筑垃圾,往往會以子工程出標書單獨招標,以最低的價格招標,對招標后如何運輸往往不聞不問。承運方中標后,由于中標價格低,為賺取最大利益,運輸者為躲避檢查,經常會在深夜偷運,隨意偷倒。
苦衷三:建筑垃圾處理技術尚不成熟
專家指出,二十多年前,我國一些建材專家和實驗機構就開始研究建筑垃圾資源化的處置工藝、技術裝備等,近年來隨著我國可持續發展理念的不斷深化,建筑垃圾資源化技術取得了突破性的進展。
比如,由中國建筑廢棄物資源化產業技術創新戰略聯盟主持研發的北京元泰達建筑垃圾資源化項目正式投產,擁有了“建筑垃圾資源一體化”的工藝與裝備;同濟大學、上海建材工業設計研究院等單位組成了建筑建材業技術創新聯盟,開發了封閉模塊組合式建筑垃圾處理再生骨料回收系統;邯鄲建筑垃圾綜合利用項目累計總投資1.6億元,現有制磚生產線6條,再生混凝土攪拌站1座2站,年處理建筑垃圾100余萬噸;西安有32家建筑垃圾綜合利用企業,年處理總能力約在400萬噸……
雖然我國建筑垃圾資源化技術有了長足發展,但與國外相比,仍然有差距,而且成本過高,處理量有限。
苦衷四:高成本讓再生建材“曲高和寡”
洛陽一家建筑垃圾循環利用企業老總曾這樣嘆苦經:“企業在對建筑垃圾循環處理時,加工處理前需要耗費很大的人力和物力進行運輸、分揀,建筑垃圾處理過程中產生的揚塵污染,也需要企業自己花錢來處理?!倍揖G色再生建材在現實中并不受歡迎,原因是建筑垃圾再生產品與天然建筑材料相比,價格上不占優勢,人們通常會擔心建筑垃圾再生產品質量問題,“如果沒有相應的扶持政策,建筑垃圾企業很難維持運營?!?/p>
專家指出,由于我國建筑垃圾資源化發展技術不成熟,用建筑垃圾難以生產出高附加值的產品,造成建筑垃圾資源化經濟效益低下,很多企業依賴政府補貼度日,這是我國建筑垃圾資源化產業的現狀,也是建筑垃圾資源化不能實現健康產業化發展的重要因素之一。
突破圍城,建筑垃圾的“出路”在哪里
我國每年要產生20億噸以上的建筑垃圾,而德國每年產生的建筑垃圾為2億噸左右,日本不到1億噸,韓國約為7000萬噸,西班牙約為4000萬噸……我國建筑垃圾總量高于德、日、韓等發達國家產生量的總和,但我國建筑垃圾的綜合利用率卻遠低于這些國家。而且,專家分析認為,未來幾年,我國城鎮化進程依然維持較快速度,新建建筑、道路、橋梁等基礎設施快速增加,建筑垃圾排放量保持高位。據估計,未來10年,我國平均每年仍將產生20億噸以上的建筑垃圾,建筑垃圾圍城將愈演愈烈。在這樣的大背景下,從節能、環保、可持續發展等方面考慮,我國建筑垃圾的回收與利用勢在必行,這是一個繞不過去的話題。那么,我國的建筑垃圾資源化之路該怎么走呢?
對策一:挖掘垃圾潛在價值
要轉變觀念,學會換位思考,建筑垃圾不是累贅,不是燙手山芋,而是潛藏的金礦。國外發達國家為何爭相搶奪垃圾,正是看到了垃圾背后的價值。
曾有行業人士做出這樣的計算:如果每年回收建筑垃圾100萬噸,可替代約80萬噸天然石材,價值約4000萬人民幣。如果我國每年20多億噸建筑垃圾都能進行資源化再生利用,那么每年可以創造上千億元的價值。這么大的市場,難道沒人想分一杯羹嗎?
對策二:建立分類收集制度
專家指出,不同地區的建筑、不同使用用途的建筑所用的建筑材料、建筑物結構形式往往不同,因此建筑垃圾的種類、組成及數量差異較大。比如廢棄的舊民居建筑中,磚瓦約占80%,其余為木料、碎玻璃、石灰、粘土渣等;廢棄的工業、樓宇建筑中,混凝土塊約占50%~60%,其余為金屬、磚塊、砌塊、塑料制品等。
目前我國建筑垃圾尚沒有專業的分類收集和回收處理機構,絕大部分建筑垃圾未經任何處理,由渣土車運往郊外,露天堆放或填埋。由于這些建筑垃圾數量大、組分種類多、性質復雜,草草堆放或填埋,給人類的生存環境帶來影響。因此,建立健全的建筑垃圾回收制度刻不容緩。
對策三:規范相關法律體系
縱觀國外發達國家,都是通過立法倒逼建筑垃圾資源化產業的發展,同時也運用法律法規的力量,明確建筑垃圾處置的責任歸屬,將回收、生產、消費、監督各個環節都囊括其中,使得產業發展的每個環節都有法可依。
近年來,我國各級政府的有關部門均制定了循環經濟發展規劃,鼓勵再生資源企業利用廢料生產建材再生品,但是與發達國家相比,我國目前促進建筑垃圾利用的政策法規措施還不健全,在國家政策層面如何支持建筑垃圾再利用尚不明確,至今尚無一部關于建筑垃圾管理的法律文件,現有法規條例和政策措施只有原則性表述,還不具體,相關責任主體的責任與義務不明確,導致現行法規條例難以落實。因此,要建立完善的法律法規體系,明確建筑垃圾處理的責任主體,加大對建筑垃圾處理違法行為的處罰力度;明確各個部門在建筑垃圾處理中的職責;通過行政手段把建筑垃圾運到垃圾處理廠。
對策四:完善相關行業標準
業內人士指出,目前,在建筑垃圾資源化利用整個產業鏈,即預處理、運輸規范化管理、精細深加工工藝、高效利用技術、主要工藝裝備技術等各個環節都缺乏相關的標準。標準的缺失直接導致建筑垃圾處理和產品生產過程中的違規操作,產生違規拆除、隨意傾倒、運輸漏灑等各種不可控的因素和潛在的風險,甚至造成人員傷亡、財產損失、二次污染等。
任何一個新興產業的發展都離不開標準的引領和規范,建筑垃圾資源化行業也不例外。事實上,在建筑垃圾再生產品的生產和工程應用每個環節上都需要標準,只有建立建筑垃圾資源化利用的相關標準,才能促進建筑垃圾綜合利用全產業鏈的健康發展。
對策五:出臺激勵扶持措施
整體來說,我國建筑垃圾處理行業當前仍處于無利或微利時期,資金問題仍是困擾相關企業發展的一個重要難題。在資金方面,應加大政策支持鼓勵,為建筑垃圾回收利用企業提供融資渠道,解決資金瓶頸,營造良好的發展環境,促進行業的長期穩定發展。
還可以對建筑垃圾資源化企業提供稅費優惠,將處置消納建筑垃圾企業納入增值稅全部免除、減少所得稅的范疇;凡利用建筑垃圾生產出的材料和產品,國家應在稅收政策上給予優惠。通過撥款、低息和無息貸款等優惠政策,加大對建筑垃圾循環利用企業的政策扶持,鼓勵全社會利用再生建材或產品。
對策六:政府社會市場聯動
實現建筑垃圾資源化產業發展不僅關乎一個產業興衰,更關系到百姓的安危、國家的環保事業乃至綜合實力,是一項系統工程。建筑垃圾資源化產業發展已經是大勢所趨,結合我國建筑垃圾產業發展現狀,現在需要采取“政府引導、社會參與、市場運作”的投資和運營方式,鼓勵投資經營者參與,運用政策、價格、財稅、法律法規、金融等多種手段促進城市建筑垃圾回收再利用。
從政府方面來說,對投資經營建筑垃圾資源化的產業活動應該給予政策扶持、稅收優惠、貸款貼息和經濟獎勵,鼓勵金融機構向建筑垃圾資源化領域投入資金,政府帶頭使用和研究建筑垃圾資源化再生產品,增強人們的接受意識;從社會參與方面來說,建筑垃圾資源化再利用需要全社會的關注和參與,也只有全社會都來關注和參與建筑垃圾的減量化、資源化和無害化,建筑垃圾資源化事業才能穩步前進;從市場方面來說,建筑垃圾的處理只有形成產業鏈,具有一定的市場規模和產生經濟效益,才會有更多人、更多企業來投資和發展建筑垃圾事業,挖掘其潛在價值,激活其二次生命,才會讓建筑垃圾告別不受待見的尷尬,最終破解垃圾圍城的困局。
特此聲明:
1. 本網轉載并注明自其他來源的作品,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
2. 請文章來源方確保投稿文章內容及其附屬圖片無版權爭議問題,如發生涉及內容、版權等問題,文章來源方自負相關法律責任。
3. 如涉及作品內容、版權等問題,請在作品發表之日內起一周內與本網聯系,否則視為放棄相關權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