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中共中央總書記、國家主席、中央軍委主席習近平,對垃圾分類工作作出重要指示。習近平強調,實行垃圾分類,關系廣大人民群眾生活環境,關系節約使用資源,也是社會文明水平的一個重要體現。習近平指出,推行垃圾分類,關鍵是要加強科學管理、形成長效機制、推動習慣養成。
在習總書記的號召下,如何加強垃圾分類的科學管理,如何讓垃圾分類這一時尚之舉更智慧,成為垃圾處理行業熱議話題。
圍繞這一話題,行業領軍企業康恒環境董事長龍吉生博士,在小蜜蜂公益論壇上作了題為《從垃圾分類到靜脈循環處理的全生命周期評價分析與建議》的演講。根據不同垃圾分類法帶來的不同效率、不同成本,他算了一筆明細賬,給大家帶來了很大的啟發。
龍吉生,中國城市環境衛生協會副會長/國際固體廢棄物協會專家會員、康恒環境創始人
以下為演講摘錄
從習近平總書記提出“垃圾分類就是新時尚”,到國務院下達建設“無廢城市”試點的通知,都是黨和國家在環保新時代的背景下對垃圾處理行業提出的新要求。
追溯我國20年來垃圾分類的發展歷程,可以看到大體經歷了“拉開序幕-加速推進-考核督察-全面展開”四個階段,目前我國的垃圾分類工作正走上新的征程。2017年,國家發改委、住建部發布《生活垃圾分類制度實施方案》,要求在全國46個城市先行實施生活垃圾強制分類,到2020年底,生活垃圾回收利用率達到35%以上。
我們來看這46座城市的垃圾分類進展情況。截至2019年3月,除西藏日喀則外,其他45城均以意見、實施方案或行動計劃的形式對垃圾分類進行了“日程規劃”,其中已有9座城市出臺了專門的垃圾分類管理條例,20%的重點城市步入了“垃圾分類有法可依”的時代。全國各大城市和“垃圾分類”有關的標語正變得越來越多。比如“垃圾分一分城市美十分”、“小舉動大文明”、“垃圾分類源頭減量我的責任”。這些標語顯示了各地政府對垃圾分類工作的重視,并希望通過宣傳教育的方式,促使垃圾分類深入人心。
目前垃圾分類正從全面動員邁入科學實施階段。垃圾分類怎么分?我國推行生活垃圾強制分類的46座城市中,采取四分法的城市占到37座。以2019年年初頒布的《上海市生活垃圾管理條例》為例,生活垃圾分為四類:可回收物、有害垃圾、濕垃圾、干垃圾。
在具體的實施過程中,一些問題值得我們深思:如何讓分類標識更有利于宣貫理解?如何設計垃圾投放設施更有利于社會監督?如何做到前端垃圾分類投放、收運與后端垃圾處理相匹配?
可能很多人不知道,國內的垃圾焚燒廠一般都配備規模龐大的爐渣處理廠,因為很多不可燃垃圾也被送進了焚燒爐,因而造成爐渣殘余。日本東京垃圾焚燒廠的爐渣產出率不超過10%,而我們超過20%。還有滲濾液處理廠,國外的垃圾焚燒廠是不需要配備的,正如前面徐海云總工程師提到的,中國的滲濾液處理廠總規模驚人,一是因為濕垃圾比例高,二是因為濕垃圾沒有瀝水便排放了。但如果把濕垃圾,主要是廚余垃圾,專門分出來,則又很難處理??v觀國內外,能夠在經濟、社會、環境效益三方面取得平衡的成功的廚余垃圾處理廠相當少。
但如果我們加強家庭端對廚余的脫水處理,以可燃、不可燃,而不是干、濕來分類垃圾,是否可行?我嘗試從定量的角度,給這兩種不同分類法的綜合能效來算算賬。這里算的是垃圾的全生命周期,包括垃圾分類投放、分類收集、分類運輸、分類處理和資源回收等環節。
經過對比,我們可以得出這樣的結論:如果按照可燃、不可燃分類垃圾,如果市民養成在家中瀝干廚余垃圾的習慣,將大大縮減滲濾液處理規模,減少爐渣產生量,從而更高效率、更低成本地處理垃圾,比干濕分類的全周期處理成本降低約1/3。另外,相比干濕分類,按照可燃性進行分類的環境效益也很顯著,可大大降低二次污染控制方面的壓力。
因此我建議:首先,應該從全生命周期設計規劃垃圾分類及其處理處置系統。建議地方政府鼓勵居民在家庭廚房實施廚余的脫水措施。比如:分發帶孔垃圾袋和置放于水斗角落的三角籃,廚余和剩菜等先放入帶孔垃圾袋濾水后再作為可燃垃圾投放,這樣可以大幅降低垃圾含水率,降低收運處理負荷,減少發酵臭氣的產生。
其次,應基于人性和國情,對垃圾分類進行精細化設計;并做到和后端處理設施的高度銜接。垃圾袋設計為透明的,垃圾房(屋)設計為開放式的,有利于檢查是否分類投放,如果不配合分類投放可拒絕收集,對公眾也是一種無形的自我監督;設置可回收資源垃圾箱(即便是為了方便拾荒者也是必要的);根據不同建筑物或公共場所群體生活習慣設置不同分類收集設施、設備標準;大型高層建筑必須要有垃圾分類投放和收運的相應設施配置,要納入建筑設計標準。
最后,完善推廣靜脈產業園的建設,將生活垃圾焚燒、危險廢物處理、污泥處理、餐廚垃圾處理等集于一體,以實現工藝、設施、管理的高度協同,在減少占地面積的同時,降低運營成本,減少二次污染。
特此聲明:
1. 本網轉載并注明自其他來源的作品,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
2. 請文章來源方確保投稿文章內容及其附屬圖片無版權爭議問題,如發生涉及內容、版權等問題,文章來源方自負相關法律責任。
3. 如涉及作品內容、版權等問題,請在作品發表之日內起一周內與本網聯系,否則視為放棄相關權益。